
基本信息
作者: 胡成
出版社: 凤凰出版社
副标题: 近代中国的疾病、医疗与卫生:1820-1937
出版年: 2025-10
页数: 572
装帧: 精装
内容简介
本书从疾病史、医疗史、卫生史的角度切入,通过诸如医疗传教士、华人医药、烈性传染病、战地救援、公共卫生事业、防疫检疫以及上海、南京的禁娼运动等一系列具体案例的研究,讨论在外来/本土、东方/西方、侵略/反抗、国家/社会、民众/精英、中央/地方、男性/女性等相关的各种纠结和缠绕中,日常生活史意义上的底层社会、普通民众在近代 中国走向世界进程中的角色和作用,并重点讲述权力在身体层面上的现代性布控和运作,以及普通民众面对不断加强的控制,为争取、捍卫生命权利和生命尊严所做出的不懈努力医疗。总之,这是在跨国史及跨文化史的视野之下,一些关于近代中国社会如何面对健康与疾病、生与死的故事。
作者简介
胡成 ,1954年生,新疆大学历史学士,南京大学硕士、博士,现为南京大学历史学院退休教授医疗。研究领域主要在跨国史/全球史视野之下的文化、学术交往,以及近代以来中国历 史文化思想的演化。除本书之外,出版有《迈向智识世界主义:洛克菲勒基金会在中国(1914-1966)》(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24)、《学者的本分:传统士人、近代 变革及学术制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近代转型与史学反思》(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困窘的年代:近代中国的政治变革和道德重建》(上 海三联书店,1998)等。
展开全文
目录
目录
前言思考苦难的史学意义1
绪论 在近代中国发现世界历史
第一章 地方社会与医疗传教士(1820—1928)
第二章 “西医东渐”过程中的本土影响(1820—1914)
第三章 华人医药与西洋医生(1835—1914)
第四章 近代在华教会医院的收费及其慈善理念
第五章 华人“不洁”与中外间的不同讲述(1861—1917)
第六章 经济扩张与烈性传染病(1820—1932)
第七章 营口的战地救援和地方事权(1900—1907)
第八章 东北公共卫生事业的竞争(1905—1911)
第九章 检疫、种族与租界政治(1910.8—1910.12)
第十章 鼠疫蔓延期间的民众、精英和殖民者(1910—1911)
第十一章 在华西人的道德焦虑(1918—1924)
第十二章 全球视野下的南京废娼(1927—1937)
第十三章 “清除钩虫病”的跨国公共卫生合作(1914—1921)
第十四章 北京协和的“在地化”与“本土化”(1917—1937)
附录 受难者与病人的研究视角
主要参考文献
鸣谢
中国人民大学口述史+质性研究研修班介绍
中国人民大学口述史研修班汇聚口述史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围绕口述史的理论、方法、技术与应用展开深入探讨医疗。通过理论与实践的交流碰撞,研修班为口述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广阔平台,促进了口述史在不同领域的拓展应用、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展现了口述史在新时代的发展潜力与应用前景。中国人民大学口述史研修班第一期(2024年7月26-28日;线下)、第二期(2024年8月16-18日;线下)、第三期(2024年12月7-16日;线上)、第四期(2025年3月7-9日;线上)、第五期(2025年7月25-27日;线上线下同步)开班后,受到了大家的广泛关注,在学员当中反响也相当不错。在各咨询群中,很多朋友希望能够有机会参加后续培训,经初步考虑,拟于2025年12月下旬举办中国人民大学口述史研修班第六期(线上)。
中国人民大学质性研究研修班致力于打造一个跨学科交流与深度对话的学术平台,探索质性研究在多元学科领域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应用医疗。通过跨学科的视角碰撞与方法互鉴,研修班旨在推动不同领域质性研究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发展。无论您是高校教师、科研人员,还是对质性研究感兴趣的学生、实务工作者,都能在这里感受多元学科视角下质性研究的丰富内涵,把握学科前沿动态,提升研究能力与学术视野。 中国人民大学质性研究研修班第一期(2025年7月11-13日;线上线下同步)开班后,受到了大家的广泛关注,在学员当中反响也相当不错。在各咨询群中,很多朋友希望能够有机会参加后续培训,经初步考虑,拟于2026年1月上旬举办中国人民大学质性研究研修班第二期(线上)。